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动态 > 地州动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喀什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

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 2022-11-04 18:26
【字体:       打印打印 分享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以水带肥,肥随水走,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有底气。”泽普县良种场农办主任祖农·托乎提言语间满是自豪,“一个人就管理4000亩小麦地,以前想都不敢想。”

“稻花香、鸭儿肥,稻鸭共生,一田双收。”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村民木合塔尔·铁力瓦力迪高兴地说,自从学会立体种养,稻田效益翻了番。

喀什地区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着力建基地、抓加工、促销售、延链条、强效益,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立足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农业

莎车县戈壁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蔚为壮观。昔日的茫茫戈壁滩,如今却是托起村民致富的“金戈壁”。

“这两座温室大棚里的辣椒,45天后就能上市,保守估算,产6吨辣椒,一公斤5元,就能挣3万元。”莎车县佰什坎特镇仓巴扎村村民麦麦提尼亚孜·艾海提说,“过去不起眼的戈壁滩,如今托起我们的致富梦。”

“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戈壁滩如今能变成“金田园”,得益于莎车县充分利用产业援疆、人才援疆优势和戈壁荒滩资源,构建了种植、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设施农业基地玉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里,技术员在指导村民管理瓜秧。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摄

像莎车县戈壁产业园这样的蔬菜园在喀什地区有不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布局,仅今年喀什地区种植蔬菜150万亩,预计产量177.43万吨。

“今年我们的露地蔬菜亩均收入3500元以上,大拱棚平均年座收入7000元以上,温室平均年座收入2.5万元以上。”喀什地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梁拥军说。

近年来,喀什地委、行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喀什地区农业发展绘制了路线图。

随着《方案》的实施,围绕推动“春提早、秋延后、冬生产”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北部以疏勒县、喀什市、疏附县为中心,南部以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为重点,东部以伽师县、巴楚县为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县乡的大“菜篮子”基地。

如今,喀什地区不仅拥有多个蔬菜基地,还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棉花、小麦与新梅、核桃、樱桃等产业基地。全地区550万亩棉花、582万亩林果、350万亩小麦等作物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龙头带动,强化利益联结

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库木西力克村的谷子熟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摄

“新打的谷子,有一股田野的味道。”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库木西力克村粥师傅谷业科技有限公司谷子加工厂流水线,一缕缕新谷子的清香沁人心脾。经过清杂、脱壳、分级、抛光、色选等多个工序后,金黄的谷子跃然眼前。

“这批谷子质量不错。”总经理周伟抓起一把谷子说,“你看,谷粒圆润硬实,基本都是整粒,出谷率应该有六成多。”据介绍,这些谷子后续还将经过筛孔分级、色选去黄、磨粉、打包等一系列“梳妆打扮”。

加工企业是粮食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上连农户,下连市场。“我们走的是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路线。”周伟说,公司的“粥师傅”小米品牌,开发出小米黄金砖、速食粥、小米礼品盒、小米馕等多款产品。

“农头工尾、粮头食尾”,除了走品牌路线,延长产业链也是粮食增值的好办法。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建设海水稻品种繁育基地和海水稻精深加工厂,打造从种子到稻米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

“荒漠变绿洲,鼓起‘钱袋子’,新梅一年收入13万多元。”伽师县英买里乡拉依力克村村民阿布都热依木·艾买尔笑意写在脸上,“企业保底价收购,通货每公斤13元到17元不等,优等品每公斤25元,乡亲们纷纷栽种新梅。”

伽师县新梅产业发展,得益于一条从田间连车间的产业链。近年来,冷藏保鲜、智能分选生产线相继落户伽师县,龙头企业统一标准、统一收购,伽师新梅已走出新疆、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如今,喀什地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告别“原字号”,通过加工增值鼓起农民腰包。目前,喀什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358家、农民合作社8230家、家庭农场156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3家,农副产品初加工率86.85%、精深加工率30.15%。

品牌打造,提升农产品知名度

“伽师瓜按照标准种,品质达标后,统一使用‘伽师瓜’地理标志商标。好品牌让好产品身价上涨,价格能翻一番。”伽师县古勒鲁克乡阿克托卡依村村民阿西木江·赛杜拉说,“今年我家种了20亩伽师瓜,收入8万多元。”

伽师县粤伽新梅产业园里全自动化伽师新梅分拣生产线一角。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摄

靠着品牌兴农的新路子,伽师瓜走出喀什地区,成了乡亲们的“致富瓜”。放眼喀什地区,伽师瓜、疏附开心果、伽师新梅、英吉沙杏、岳普湖小茴香、莎车巴旦木……一大批信誉好、品质优、叫得响的“喀什品牌”,带着“瓜果之乡”的千年美誉、带着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走向远方。

“今年巴旦木果仁饱满,品质不错,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莎车县阿热勒乡阿孜干巴格村村民布合丽齐木·热则克说,“我们种的巴旦木果仁大,口感好,还没成熟就被老板们订走了。”

巴旦木还未成熟就被客商订走了,离不开标准化生产。正如布合丽齐木所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按照标准管理,不仅产量持续增加,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让像布合丽齐木这样的巴旦木种植户感到踏实:“我们只管种好,不愁卖。”

这些年,喀什地区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专家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机制,引导企业使用区域公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产品品牌,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金字招牌”。

“只有系统推动实现农产品全链条监管,推广农业标准化模式,才能生产好产品,打造‘金品牌’,实现高效益。”梁拥军满怀信心地说,“到 2025 年,我们力争创建20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20个以上中国地理标志商标。”